首页 > 在线服务 > 产业集群服务 > 产业集群资讯 > 正文
株洲市先进轨道交通装备集群:“四轮”驱动崛起轨道产业国际品牌“新地标”
2024-07-19 11:03:14   来源:湖南工信   
株洲,一座“火车拉来的城市”,被誉为“中国电力机车的摇篮”。

近年来,株洲围绕轨道交通装备产业,深耕细作,通过打造产业链、智能化升级改造、要素协同互补、创新平台建设等途径,建成了全球最大的轨道交通装备研制基地,创造了中国轨道交通装备领域诸多新纪录,形成国内最完备的轨道交通装备全产业链体系,诞生全球首个千亿规模轨道交通产业集群。

目前,株洲已经成为中国中车集团布局产业最多的区域,动车组出口份额全国第一,牵引系统等核心零部件国内外市场占有率均居第一,是全国该行业产业规模最大、产品谱系最全、创新实力最强的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2023年集群规模达1600亿元,增长6.7%,产品出口到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崛起了轨道交通装备领域国际“产业新地标”。

      链式发展,龙头企业与“小巨人”交相辉映

先进制造业集群是产业分工深化和集聚发展的高级形式,一个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需要龙头企业的领航,也离不开中小企业的支撑。

在关键处落子,在紧要处发力。近年来,湖南坚持产业链发展思维,省领导挂帅当“链长”,解决堵点难点痛点问题,推动资金、技术、人才、土地等要素向产业最需要的地方集聚。株洲市集合“链长办、产业协会、产业链联合党委、集群促进组织”四方力量,为企业排忧解难,为产业发展营造最优环境。已打造出全国最完备的轨道交通和装备制造全产业链体系,形成了以电力机车、铁路货车、城轨车辆、动车组等整车制造为主体,以核心部件、关键系统、工程机械、运营维保系统等为重点的集约型产业体系,建成了集产品研发、生产制造、物流配送、售后服务于一体的全产业链。

图片

△省委书记沈晓明到株洲时代金属制造有限公司调研先进轨道交通装备集群零部件配套产业发展情况。(图源:湖南省人民政府网站)

“一杯咖啡的时间”在株洲是一个特殊的时间单位。喝一杯咖啡的时间,就能集结轨道交通行业顶尖专家商讨技术细节,就可以找到生产一台电力机车所需的上万个零部件的配套生产企业。

 
 
 
 

当前,株洲轨道交通产业链上产品覆盖轨道交通装备全行业十大核心系统和20种关键配套部件,方圆5公里内可解决80%以上配套产品和技术。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专注于电力机车、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动车组、磁悬浮列车等产品牵引装备和轨道交通系统解决方案,跑出“中国速度”;中车株洲电机有限公司聚焦“动力心脏”不断更新动力,引领行业“低碳动力”潮流;株洲时代华先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株洲时代瑞唯减振装备有限公司两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亦凭借在轨道车辆减振降噪和新材料工程化应用领域的技术实力,在细分领域独树一帜……

目前,集群汇聚企业425家,其中规上企业273家。株洲通过地理空间的集聚与企业之间的相互协作达到了“1+1>2”的效果,为轨道交通产业集群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智造”升级,数字化与智能化深度融合

中国高铁网络大幅提升了中国的交通和物流水平,从而大幅提升经济运行效率。在这个过程中,中国高铁技术也在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之后,开始引领,其中的重要抓手之一就是智能制造。

图片

△轨道交通博览会期间,省长毛伟明,中国国际贸易促进会会长、党组书记任鸿斌一行试乘中车新研发的雪山旅列。(图源:湖南省人民政府网站)

中车株洲研究所时代电气制造中心主要从事列车的牵引传动和控制系统及新能源发电装置的生产制造,中心搭建了轨道交通变流器模块自动化智能化生产线,成为国内轨道交通行业首条按照“工业4.0”标准打造的样板(示范)生产线。在生产车间,没有“烟火飞腾”,取而代之的是智能生产。机器人穿梭在轨道上,运输着不同生产所需的零部件,这里生产着高铁动车的“大脑”核心。主要完成列车通信、重联编组、控制与保护、故障诊断与数据记录、人机交互等功能。该系统为信息化、智能运维、自动驾驶等提供支持,是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

图片

△中车株洲所时代电气制造中心生产车间

为推动株洲轨道交通产业“智能化”改造,株洲进一步加快轨道交通车辆转向架智能制造车间、轨道交通网络控制系统应用标准试验验证项目、轨道交通核心部件智能制造工厂建设项目、8英寸IGBT智能制造与数字化工厂建设项目、轨道交通牵引电机数字化工厂建设、高性能碳纤维复合材料大型构件数字化工厂建设等6个项目建设。其中轨道交通车辆转向架智能制造车间是我国轨道交通装备领域首个智能制造车间,开创轨道交通智能制造新模式;8英寸IGBT智能制造与数字化工厂建设项目是国内首条,全球第二条8英寸IGBT芯片智能化生产线。乘着智能化改造的东风,株洲向工业4.0时代快步挺进。

      协同互补,技术与创新生态融通发展  

研制下线一台新的机车车辆产品,国际同行通常需要3年,中车株机仅需8个月……窥一斑而见全豹,技术裂变产生的蝴蝶效应,正是轨道交通产业集群不断发展壮大的“密匙”。

弹性车轮是一种在轮箍和轮芯之间镶嵌橡胶的车轮,能有减振降噪效果,被称为列车“绿色跑鞋”。然而这一核心技术却长时间由国外供应商掌握。为解决这一“卡脖子”技术,中车株机于2016年试制出首款弹性车轮,为解决轮箍与轮芯之间出现“打滑”现象,中车株机技术团队结合多年研发经验,在橡胶蠕变性能、金属界面摩擦性能等方面,开出设计结构“优化药方”。作为配套企业的株洲九方装备股份有限公司结合“药方”,改进产品设计方案,研发出一套低噪弹性车轮的试验测试方法及新设备,建成我国首台(套)自主化设计生产的滚动疲劳试验台。在“链长”带动下,九方装备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实现“跟车出海”。通过产业链融通发展,中车株机带动产业链突破一系列技术难题,引领53家骨干企业成长为国家级“小巨人”。

图片

△株洲九方装备轨道博览会展位

近年来,集群积极构建“工程化研究—应用技术开发—科技成果转化—规模化生产—商业模式创新”的产学研用政金商创新体系,建成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级创新中心等国家级创新载体28家、省企业技术中心等省级创新载体73家、企业博士后工作站6个、院士工作站10个。2022年7月,中车株洲所牵头发起并主持制定的两项IPC(国际电子工业互联协会)国际标准面向全球发布,标志我国在国际电子行业领域拥有了更大话语权。

截至目前,集群企业中,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26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22家、国家单项冠军25家;由集群主导和参与制定的国际标准已达到84项、国家标准112项。其中,中车株洲所主导制定国际标准9项,参与制定国际标准68项。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株洲轨道交通装备写下了新的注脚,“中国轨道交通硅谷”正在火热生成。

载体为媒,平台与集群发展“双向奔赴”

先进轨道交通装备集群的高速发展,离不开创新平台的技术支撑。过去企业各自为政,现在共同组建协同创新团队,形成联合攻关舰队,实现了抱团取暖、借梯登高和资源优化配置,进一步推动了轨道交通从企业到产业再到集群的跨越式发展。
2019年,由中车株机、中车株机所、中车株洲电机等12家股东单位和398家联盟单位组建成立国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创新中心,是湖南省首家也是我国轨道交通装备领域第1家国家级创新中心。经过5年多实践,创新中心围绕绿色节能技术、智能化关键技术等七大共性技术开展研制攻关,先后攻克了激光加工、氢燃料系统、隔音降噪等20余项行业难题,助推集群获得发明专利超过8000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的比重超过80%,创造了中国乃至世界轨道交通装备领域诸多新纪录。

 

△国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创新中心揭牌
从国内第一型完全自主研制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涡轴“玉龙”发动机,到首条8英寸IGBT专业芯片生产线,再到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世界首套设计时速达600公里高的速磁浮交通系统……借助于创新中心强大的平台创新能力,集群催生了一项项核心技术,为中国轨道交通屹立世界之林贡献了“株洲力量”。
当前,集群已经建立了各类创新平台128个,其中国家级创新平台29个;院士工作站10个等。拥有行业内刘友梅、丁荣军、田红旗3名中国工程院院士,杨颖、冯江华、陈喜红等8名中车首席科学家,46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轨道交通行业科技专家。
株洲,一座“火车拉来的城市”,被誉为“中国电力机车的摇篮”。

近年来,株洲围绕轨道交通装备产业,深耕细作,通过打造产业链、智能化升级改造、要素协同互补、创新平台建设等途径,建成了全球最大的轨道交通装备研制基地,创造了中国轨道交通装备领域诸多新纪录,形成国内最完备的轨道交通装备全产业链体系,诞生全球首个千亿规模轨道交通产业集群。

目前,株洲已经成为中国中车集团布局产业最多的区域,动车组出口份额全国第一,牵引系统等核心零部件国内外市场占有率均居第一,是全国该行业产业规模最大、产品谱系最全、创新实力最强的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2023年集群规模达1600亿元,增长6.7%,产品出口到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崛起了轨道交通装备领域国际“产业新地标”。

      链式发展,龙头企业与“小巨人”交相辉映

先进制造业集群是产业分工深化和集聚发展的高级形式,一个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需要龙头企业的领航,也离不开中小企业的支撑。

在关键处落子,在紧要处发力。近年来,湖南坚持产业链发展思维,省领导挂帅当“链长”,解决堵点难点痛点问题,推动资金、技术、人才、土地等要素向产业最需要的地方集聚。株洲市集合“链长办、产业协会、产业链联合党委、集群促进组织”四方力量,为企业排忧解难,为产业发展营造最优环境。已打造出全国最完备的轨道交通和装备制造全产业链体系,形成了以电力机车、铁路货车、城轨车辆、动车组等整车制造为主体,以核心部件、关键系统、工程机械、运营维保系统等为重点的集约型产业体系,建成了集产品研发、生产制造、物流配送、售后服务于一体的全产业链。

图片

△省委书记沈晓明到株洲时代金属制造有限公司调研先进轨道交通装备集群零部件配套产业发展情况。(图源:湖南省人民政府网站)

“一杯咖啡的时间”在株洲是一个特殊的时间单位。喝一杯咖啡的时间,就能集结轨道交通行业顶尖专家商讨技术细节,就可以找到生产一台电力机车所需的上万个零部件的配套生产企业。

 
 
 
 

当前,株洲轨道交通产业链上产品覆盖轨道交通装备全行业十大核心系统和20种关键配套部件,方圆5公里内可解决80%以上配套产品和技术。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专注于电力机车、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动车组、磁悬浮列车等产品牵引装备和轨道交通系统解决方案,跑出“中国速度”;中车株洲电机有限公司聚焦“动力心脏”不断更新动力,引领行业“低碳动力”潮流;株洲时代华先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株洲时代瑞唯减振装备有限公司两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亦凭借在轨道车辆减振降噪和新材料工程化应用领域的技术实力,在细分领域独树一帜……

目前,集群汇聚企业425家,其中规上企业273家。株洲通过地理空间的集聚与企业之间的相互协作达到了“1+1>2”的效果,为轨道交通产业集群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智造”升级,数字化与智能化深度融合

中国高铁网络大幅提升了中国的交通和物流水平,从而大幅提升经济运行效率。在这个过程中,中国高铁技术也在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之后,开始引领,其中的重要抓手之一就是智能制造。

图片

△轨道交通博览会期间,省长毛伟明,中国国际贸易促进会会长、党组书记任鸿斌一行试乘中车新研发的雪山旅列。(图源:湖南省人民政府网站)

中车株洲研究所时代电气制造中心主要从事列车的牵引传动和控制系统及新能源发电装置的生产制造,中心搭建了轨道交通变流器模块自动化智能化生产线,成为国内轨道交通行业首条按照“工业4.0”标准打造的样板(示范)生产线。在生产车间,没有“烟火飞腾”,取而代之的是智能生产。机器人穿梭在轨道上,运输着不同生产所需的零部件,这里生产着高铁动车的“大脑”核心。主要完成列车通信、重联编组、控制与保护、故障诊断与数据记录、人机交互等功能。该系统为信息化、智能运维、自动驾驶等提供支持,是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

图片

△中车株洲所时代电气制造中心生产车间

为推动株洲轨道交通产业“智能化”改造,株洲进一步加快轨道交通车辆转向架智能制造车间、轨道交通网络控制系统应用标准试验验证项目、轨道交通核心部件智能制造工厂建设项目、8英寸IGBT智能制造与数字化工厂建设项目、轨道交通牵引电机数字化工厂建设、高性能碳纤维复合材料大型构件数字化工厂建设等6个项目建设。其中轨道交通车辆转向架智能制造车间是我国轨道交通装备领域首个智能制造车间,开创轨道交通智能制造新模式;8英寸IGBT智能制造与数字化工厂建设项目是国内首条,全球第二条8英寸IGBT芯片智能化生产线。乘着智能化改造的东风,株洲向工业4.0时代快步挺进。

      协同互补,技术与创新生态融通发展  

研制下线一台新的机车车辆产品,国际同行通常需要3年,中车株机仅需8个月……窥一斑而见全豹,技术裂变产生的蝴蝶效应,正是轨道交通产业集群不断发展壮大的“密匙”。

弹性车轮是一种在轮箍和轮芯之间镶嵌橡胶的车轮,能有减振降噪效果,被称为列车“绿色跑鞋”。然而这一核心技术却长时间由国外供应商掌握。为解决这一“卡脖子”技术,中车株机于2016年试制出首款弹性车轮,为解决轮箍与轮芯之间出现“打滑”现象,中车株机技术团队结合多年研发经验,在橡胶蠕变性能、金属界面摩擦性能等方面,开出设计结构“优化药方”。作为配套企业的株洲九方装备股份有限公司结合“药方”,改进产品设计方案,研发出一套低噪弹性车轮的试验测试方法及新设备,建成我国首台(套)自主化设计生产的滚动疲劳试验台。在“链长”带动下,九方装备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实现“跟车出海”。通过产业链融通发展,中车株机带动产业链突破一系列技术难题,引领53家骨干企业成长为国家级“小巨人”。

图片

△株洲九方装备轨道博览会展位

近年来,集群积极构建“工程化研究—应用技术开发—科技成果转化—规模化生产—商业模式创新”的产学研用政金商创新体系,建成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级创新中心等国家级创新载体28家、省企业技术中心等省级创新载体73家、企业博士后工作站6个、院士工作站10个。2022年7月,中车株洲所牵头发起并主持制定的两项IPC(国际电子工业互联协会)国际标准面向全球发布,标志我国在国际电子行业领域拥有了更大话语权。

截至目前,集群企业中,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26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22家、国家单项冠军25家;由集群主导和参与制定的国际标准已达到84项、国家标准112项。其中,中车株洲所主导制定国际标准9项,参与制定国际标准68项。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株洲轨道交通装备写下了新的注脚,“中国轨道交通硅谷”正在火热生成。

载体为媒,平台与集群发展“双向奔赴”

先进轨道交通装备集群的高速发展,离不开创新平台的技术支撑。过去企业各自为政,现在共同组建协同创新团队,形成联合攻关舰队,实现了抱团取暖、借梯登高和资源优化配置,进一步推动了轨道交通从企业到产业再到集群的跨越式发展。
2019年,由中车株机、中车株机所、中车株洲电机等12家股东单位和398家联盟单位组建成立国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创新中心,是湖南省首家也是我国轨道交通装备领域第1家国家级创新中心。经过5年多实践,创新中心围绕绿色节能技术、智能化关键技术等七大共性技术开展研制攻关,先后攻克了激光加工、氢燃料系统、隔音降噪等20余项行业难题,助推集群获得发明专利超过8000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的比重超过80%,创造了中国乃至世界轨道交通装备领域诸多新纪录。

 

△国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创新中心揭牌
从国内第一型完全自主研制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涡轴“玉龙”发动机,到首条8英寸IGBT专业芯片生产线,再到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世界首套设计时速达600公里高的速磁浮交通系统……借助于创新中心强大的平台创新能力,集群催生了一项项核心技术,为中国轨道交通屹立世界之林贡献了“株洲力量”。
当前,集群已经建立了各类创新平台128个,其中国家级创新平台29个;院士工作站10个等。拥有行业内刘友梅、丁荣军、田红旗3名中国工程院院士,杨颖、冯江华、陈喜红等8名中车首席科学家,46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轨道交通行业科技专家。